痛風
痛風,又稱為代謝性關節炎,是一種發展迅速💨、疼痛劇烈難耐😢的關節炎症,多發生於遠端的小關節,好發於中老年肥胖男性身上。而此病最早見於公元前2600年,在埃及有記載痛風引致大姆趾的病變。
👨⚕️西醫對痛風的理解
痛風的病因病理及其周期
痛風的形成,是由於身體血液內的嘌呤濃度過高,形成尿酸。當血液流量減低,或血管周圍溫度降低時,尿酸就會變為尿酸結晶,結晶會在關節間積聚。而此時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對這「外來的」結晶進行攻擊,產生大量炎症反應,因此會形成局部關節出現劇烈疼痛。因為在晚間溫度較低,加上睡眠時血流減少,故此痛風多於晚間形成。
痛風病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:
第一階段是高尿酸症期,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,並未出現痛風的臨床症状。亦因為無徵狀,很多時患者都會忽略,直到疼痛的出現。
當關節痛的出現,是為第二階段的痛風早期。由於血尿酸持續性增高,導致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突然發作,但在幾天或數周內會自動消失。雖然當下關節疼痛減輕或消失,但尿酸結晶仍未消失。
若關節不斷反覆出現炎症,就會進展到第三階段,又為痛風中期。由剛開始發病時的一個關節,經痛風性關節炎反覆急性發作之後,逐漸波及到指、趾、腕、踝、膝關節等全身關節,進而周圍的軟組織和骨質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功能障礙,尿酸結晶不斷沉積,慢慢地形成痛風石,此時,腎功能正常或表現為輕度下降。
而第四階段為痛風晚期,患者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日益嚴重,痛風石增多,體積增大,易破潰流出白色尿酸鹽結晶。尿酸鹽不斷沉積到腎臟,形成腎結石等,臨床出現浮腫、少尿、蛋白尿、夜尿增多、高血壓、貧血等提示腎功能受到損害,腎功能明顯減退。病情進一步發展,則出現不易逆轉的腎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。
痛風的治療及處理
痛風在現代醫學治療上,主要以「無事時預防、發作時處理」的原則。在疼痛發作時以休息及內服止痛藥為主。而平時的治療主要以服用內服西藥,以丙磺舒及苯溴馬隆為主。兩者都是減少尿酸石在近曲腎小管的主動再吸收,從而增加尿酸鹽的排泄,達到降低血液中尿酸鹽的濃度,亦可促進已形成的尿酸結晶溶解。
而平時生活方面,必須要從改善日常起居為主。生活上,除了平常的勞逸結合外,在已發作過痛風的關節要進行適當的功能鍛鍊陳及關節保養。在寒冷天氣及睡眠時注意關節保暖。而飲食方面,更要改變以前不健康的習慣,尤其是高嘌呤食物的攝取。高嘌呤食物,例如動物內臟、老火湯、紅肉、酒類等都建議不食。中嘌呤食物如海鮮、豆類、菇菌類則避免在發作期進食。
👨⚕️中醫對痛風的理解
痛風病的起源
痛風此病名,最早是見於金元時期。但疼痛此病,最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當中提及「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痺也」,另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指出具有關節腫痛變形的疾病謂之歷節。而在隋朝,巢元方的《諸病源候論》中提及「歷節風之狀,短氣,自汗出,歷節疼痛不可忍,屈伸不得是也」。證明在隋朝已有疼痛屈伸不利的關節痛,這和痛風的疼痛性質是相似的。
金元時期,朱丹溪在《格致餘論》中正式確立痛風之病名,並對其病因病機及症狀特點做了明確闡述。當中提及「彼痛風者,大率因血受熱,已自沸騰,其後或涉冷水,或立濕地,或扇取涼,或臥當風,寒涼外搏,熱血得寒,汙濁凝澀,所以作痛,夜則痛甚」。指出痛風病因為本體血熱,及後當風、遇濕、受寒,引致濕濁凝滯,痹阻經脈。
明清時期亦有醫家亦對本病作一些補充,如王肯堂的《證治準繩》對膝關節腫大者稱為鶴膝風,手指關節腫大者稱為鼓槌風,張景岳的《景岳全書‧腳氣》提到:「腳氣致病.....病變部位紅腫潮熱、久則骨燭」都對本病進行了詳細分析。
痛風病的病因病機
痛風是以關節在無外傷引起下突然出現的疼痛。起因大抵是素有飲食不節,日久傷脾,脾運失健,助濕生痰,痰濕流注身體,亦令血液運行緩慢,引致血瘀。當痰濕瘀毒積聚日深,突然暴飲暴食或過勞,可使毒邪在短時間內驟增,氣血運行更加受阻,痰瘀流注關節後,關節再受寒濕之風,寒邪入絡,經絡氣血被寒收引,氣血運行減慢,流注關節致痛。故病機多為素體虛弱,再感受風寒濕邪而致。
痛風病的治療
痛風病在中醫亦分為發作期及緩解期。治療原則以「急則治其標」,即以止痛、通絡等為原則;「緩則治其本」,即根據病人體質,進行調理,減少身體痰瘀等流注於身體及關節之機會。但治療時要留意,雖然痛風的疼痛性質強烈,又有外邪因素引起,但本體體質大多偏虛,因此治療疼痛期時,既要考慮患者體質,疼痛減輕後亦要考慮減少傷正氣的治療手法。
發作期,主要以濕熱下注及寒濕凝滯為主要分型
濕熱下注
主要為下肢關節疼痛,局部灼熱紅腫,痛不可觸,得冷則舒,全身發熱,心煩口乾。舌質紅、苔黃膩、脈滑數。治療以四妙丸(黃柏、蒼朮、川牛膝、薏仁)加味為主。
寒濕凝滯
主要為肢體關節疼痛較劇,痛有定處,遇寒痛增,得熱則減,關節不可屈伸。患部膚色不紅,觸之不熱。舌質淡紅、苔薄白、脈弦緊。治療以上中下通用痛風丸(黃柏、蒼朮、膽南星、神曲、川芎、桃仁、龍膽草、防己、白芷、羌活、威靈仙、桂枝、紅花)。
緩解期,可分型為脾虛濕困、痰瘀阻絡及肝腎虧虛。
脾虛濕阻
主要為關節腫脹疼痛,肢體重著酸楚,胃脘痞滿,食少、大便偏稀溏。舌質淡嫩、舌體胖大、苔白滑、脈滑。用方可選四君子湯(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合五苓散(豬苓、茯苓、白朮、澤瀉、桂枝)。若濕困伴見胃腹脹悶,可加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)。
痰瘀阻絡
主要為肌肉關節腫脹刺痛,疼痛部位顏色紫黯,關節僵硬變形,多在關節附近形成黃白色,大小不一的皮下結節如石,其表皮薄而破潰,眼瞼水腫,胸悶痰多。舌質暗或淡、舌下絡脈青紫、苔白膩、脈弦澀或細澀。用方可選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合身痛逐瘀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川芎、沒藥、五靈脂、地龍、秦艽、羌活、香附、牛膝、甘草)。
肝腎虧虛
主要為關節疼痛不顯著,關節畸形,屈伸不利,肌膚麻木不仁,肢冷不溫,頭暈耳鳴,腰膝酸軟,心煩口乾。舌質紅、少苔、脈沉細或細數。用方可選獨活寄生湯(獨活、細辛、防風、秦艽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、當歸、川芎、地黃、白芍、黨參、茯苓、肉桂、甘草)。
痛風調攝
如在發作期,必須減少不必要活動,多臥床休息🛌🏾。另外,要嚴格遵守清淡飲食的原則。最後要多飲水🥤,但不能一口氣飲用大量清水,建議患者每一小時服用一杯200ml至250ml的溫水,維持至少10小時,以令每天飲水量能達到2000ml以上。飲水量足夠,血液的尿酸濃度才會減少,小便亦會增多以幫助尿酸的排出。
在緩解期方面,首要是建立適合自己的運動🤺,以個人能力夠應付為荷。建議游水、散步慢行或慢跑為主,如能曬太陽⛅效果更佳。此外注意要避免過勞,寐時關節保暖,尤其天氣寒冷時。最後要保持均衡飲食,忌內臟、火鍋等高嘌呤的食物。
總結而言,痛風是一種「慢性的急性病」。它既是由於代謝失衡的慢性病,也是一種發展迅速、疼痛劇烈難耐的關節炎症。所以平時必須注意自己身體,讓痛風遠離自己吧!
Comments